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清代畫家石濤簡介

石濤(1641~約1707),俗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後裔,朱亨嘉子。1645年後削發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滌子、小乘客、清湘遺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畫力主「搜盡奇峰打草稿」,一反當時仿古之風,其畫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姿,淋漓酣暢,於氣勢豪放中寓靜穆之氣,面目獨具。書法工分隸,並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高僧」。
  石濤是明清時期最富有創造性的傑出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獨特貢獻,成為清一代大畫師。摹古派的領袖人物王原祁評曰:「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石濤是個和尚畫家,自稱苦瓜和尚,他生於1630年,卒於1742年。他原名朱若極,後更名元濟,原濟,又名超濟,小字阿長,號大滌子,又號清湘老人(清湘陳人),晚號瞎尊者,別號還有很多。
  石濤是明代皇族,剛滿10歲時即遭國破家亡之痛,削發為僧,改名石濤。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飽覽「五老」、「三疊」之勝。從事作畫寫生,領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動之態。至康熙朝,畫名已傳揚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從遠離塵器的安徽敬亭山來到繁華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並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比較密切。
  石濤晚年,以賣畫為生,並自還俗後,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當豐富。《苦瓜和尚畫語錄》,則是其一生實踐與求索的理論結晶。1707年7月,石濤畫了《設色山水冊》(書畫十二幀),自此之後石濤畫跡不再出現。這一年秋冬之際,石濤走完了他的一生。



 
 
 
    石濤在繪畫藝術上成就極為傑出,由於他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並用,尤其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和,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深厚之態。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在技巧上他運筆靈活。或細筆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線勾斫,皴點並用。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有時又多方拙之筆,方園結合,秀拙相生。
  石濤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佈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石濤傳世作品甚多,民間有石濤作品者不少,但大多不是精品。精品主要藏於故宮博物圓和上海博物館。故宮所藏山水代表作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蒼渾奇右,駭人心目;《清湘書畫稿卷》,集詩、書畫於一紙,山水、花卉、人物俱備,筆墨蒼勁奇逸,揮灑自如,為石濤50餘歲的精品;《採石圖》,繪南京採石磯風景,構圖新奇,筆墨洗練;《橫塘曳履圖軸》,用筆放逸,墨色滋潤;《雲山圖軸》,以截取法取景,雲山奇石,水墨淋漓。蘭竹、花卉方面的代表有《梅竹圖卷》、《蕉菊圖軸》、《墨荷圖軸》等。
  上海博物館所藏精品有:《山林樂事圖軸》、《看梅園圖》、《梅竹蘭圖》冊等。
  石濤對後世影響極大,作品歷來為藏家所鍾愛,歷代石濤贗品也經久不絕,但大多技藝低劣,屬「皮匠刀」的筆法,很容易辨真偽。但現代畫家張大千曾精研石濤,仿其筆法,幾能亂真,他有不少仿畫流傳於世,極難分辨。張大千筆力不如石濤厚重,線條也較光滑,這是不同之處。

  在現今藝術市場中已不可能出現石濤精品,不是一般之作就是臨品,但價格也不算低。1990年11月佳士得曾在紐約拍賣過兩幅石濤作品,一為六開《書畫冊》,賣到5萬美元,另一幅是《臨流獨嘯》軸,賣到26000美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