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風雨歸舟圖

【簡介】
  《風雨歸舟圖》為立幅絹本,通高96厘米、寬49厘米,右下角署「蘇顯祖」隸書款。
  該畫筆墨洗練,畫風大度,古樸清雅,細微之處刻畫乾淨利落,展卷之際,頓覺一股清雅之氣撲面而來。整幅畫面表現的是莽莽雨色中的遠山、披蓑的艄公、小橋上撐傘迎著風雨的鄉人,一派江南水鄉煙雨濛濛的景象。整幅畫的佈局似全景而非全景,達到了白石老人所說的「界乎似於不似之間」的境界。該畫作作者去繁求簡,在近山淺渚近陂叢木之間用大片雨勢、煙水加以銜接,虛實相生、錯落有致。畫石分幾個大面,用大斧劈皴側峰直皴,山石稜角鋒銳,勁峭雄秀。前景叢樹樹幹瘦如鐵,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合,樹幹筆法亦如山石,枝梢轉折延伸,饒有韻味。中段畫小橋及荷傘行於風雨中的鄉人,煙雨迷濛。近景為坡腳樹叢下急行的篷船,人物與山水相交相融。特別是舟上披蓑戴笠的艄公撐竹篙,風生水起,波紋漣漣,與橋上撐傘頂風而行的行人相互呼應,襯托風驟雨急之勢,人物雖小,動作神態生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右上方有明代著名畫家、收藏家沈周題行楷七律詩一首曰:「小橋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臥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摩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窗榻,相對寒燈訂後期。長洲沈周題。」
  經著名書畫鑒定家、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楊仁愷先生等專家鑒定,認為此畫是南宋真跡,且為蘇顯祖作品存世孤品。楊仁愷認為:「南宋蘇顯祖《風雨歸舟圖》,誠少見之真跡,惟此公傳世作品尚屬初見,殊可珍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陳佩秋對此圖筆墨之精妙、保存之完好也讚歎不已。戴進《風雨歸舟圖》
  戴進《風雨歸舟圖》【名稱】風雨歸舟圖
  【類別】書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戴進繪
  【文物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此圖描繪風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歸家的情景,畫家可能借此抒發遊子思歸之情。這幅畫作者採用中軸線構圖,高山置於畫面右邊(戴進山水多是如此),畫自下而上是:近景,樹木、山崖、歸舟;中景,蘆葦、枯樹、溪橋,還有村舍、竹林、遠山;遠景,高山重疊,遠山迷濛。雖然表現雨景,但景物自近而遠,層次交待得非常清楚。這是作者戴進與南宋馬、夏取景構圖的明顯不同之處。畫面近處岩石和歸舟;一靜一動,使畫面左右平衡,橫跨兩岸的溪橋也使左右景物連為整體。同時畫面的虛實對比,造成雨中之景既清晰,又朦朧。另外作者非常重視細節的描繪,用筆不多把溪橋上冒雨趕路的農夫,生動地表現出來。尤其頂風而行的小舟,與樹木,蘆葦的動向產生一種順逆對比,使構圖統一中有變化,更加突出風雨歸舟的主題。
  這幅畫在畫法上近岸樹木用夾葉法和點葉法;遠處蘆葦、竹林用撇筆介字點,一筆一劃,筆筆到位,刻畫出狂風中搖曳的形象。山石用濕筆斧劈皴,筆法利落剛勁,表現出雨中山石堅硬濕潤的感覺。狂風大雨用大筆揮掃,更增加畫面的氣勢;並顯示出作者的豪情與膽識。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畫雨景多用「米點」表現,或用間接描繪法,烘托出雨意,而戴進能突破陳式,直接再現風雨,其創造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藍瑛《風雨歸舟圖》
藍瑛《風雨歸舟圖》
  【名稱】風雨歸舟圖
  【類別】書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藍瑛繪
  【文物現狀】不詳
  【簡介】
  鏡心,設色、絹本,20×30cm。
  鈐印:田叔、彭城、潘氏慎夫、十畝蓮花館鑒藏金石書畫
  題籤:田叔仿郭天錫風雨歸舟圖真跡。
  【作者簡介】
  藍瑛(1585-1664),字田叔,號闋叟,晚號石頭陀,又自署東郭老農,錢塘(今杭州)人。山水初從黃公望入門,上窺晉、唐、兩宋,遍仿元代諸家。中年自立門庭,涉獵既多,眼界宏遠,故落筆縱橫奇古,氣象甿錯。竹、石、梅、蘭、人物、花鳥,俱得古人精蘊。畫之有浙派始自戴進,至藍瑛為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