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散發異域風情的青花瓷驕子——對明永宣青花瓷中ä¼

中國古代陶瓷對外交流始於漢晉六朝,發展於隋唐宋,鼎盛於元明清。明永樂、宣德官窯兩朝共計30餘年。獨具魅力的永宣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隨著中國與伊斯蘭國家的交流,陶瓷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瓷業藝術風格與伊斯蘭文化交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樣的大歷史背景下,景德鎮生產的圖案裝飾繁縟、器型龐大、異域風格明顯的瓷器受到了整個亞洲的喜愛,並通過陸地和海洋兩種途徑向西傳播。

       伊斯蘭紋飾在明永宣同期,繪畫風格盛行細密畫法。反映在景德鎮瓷器是以伊斯蘭金屬器皿紋飾為摹本,成為最直接的描繪伊斯蘭風格的圖案;富有代表性的阿拉伯書法裝飾是最直觀的代表,有的則乾脆以阿文書寫《古蘭經》的箴言警句直接歌頌真主;充滿生命力的大朵植物花卉有規律地展開、柔美曲線的葉蔓藤枝有序地蔓延伸展;八角星系列、變體圖形、棱形、多角形等幾何圖案以點線組合排列搭配,構成流暢的韻律美……相對而言,永樂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比宣德要大,這種細微變化是從永樂開始的。

       至於裝飾性輔助邊飾紋飾,元、明、清時期頗為盛行,常裝飾在器物的頸部口沿下、肩上及近底部圈足上,用於間隔主題紋飾。如將瓶、罐的頸部、上腹、中腹、下腹及底足部分段隔開。應用最多的是纏枝花、仰覆蓮瓣紋、蕉葉紋、水波紋等等,但不會成為主題紋飾,也不會相互裁切組合搭配成新圖案。俗稱的“回回紋”也是永宣青花瓷器上裝飾的重要紋飾,幾乎無處不在。這些紋飾構成我們常見的類似中國印章篆刻中密不透風、繁縟圖案效果,並注重留白的視覺效果。

       伊斯蘭風格部分造型舉例。明宣德青花花卉紋臥壺(圖1),小口,兩環耳,器身圓形狀若烏龜,壺背面扁平素胎,壺正面隆起如半球狀,在隆起中部還有凸起的圓紐。此類壺造型別致,形體碩大,紋飾精美,原型是伊斯蘭的鑲銀銅扁壺,是典型的受西亞金屬器皿的影響而燒制的新器型。明永樂青花花卉紋八方燭臺(圖2),在波斯地區很容易找到相似的金屬製品,在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都可見到永宣八方青花燭臺;這類充滿異國情調的瓷器精品,同樣展現著明永宣時期景德鎮官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營養。永樂阿拉伯紋無擋尊(圖3),尊身為直筒狀,上下口處均為寬折沿,器身分三層紋飾,上、下兩層書阿拉伯文的祈禱題記並繪紋飾,有著濃郁的伊斯蘭文化氣息。原型是伊斯蘭黃銅器座,紋飾幾乎完全模仿馬姆魯克王朝的雕刻金屬工藝。類似的器物還見收錄於大英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景德鎮珠山禦窯廠也有碎片出土。

       中國式執壺最初是由青銅器而來,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又稱“注子”、“注壺”,因朝代和用途不同,其造型也不盡相同。永宣青花瓷器由於用途十分特殊,絕大多數是用於對外賜贈或貿易需求,所以造型和用途與中國執壺有所不同。明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圖4)。這種中亞風格的水壺是穆斯林舉行朝拜儀式時沐浴淨身之用的器型。這種方流直徑壺都顯示了其模仿金屬器原型的痕跡,同樣以伊斯蘭金屬器為原型。

       明初青花瓷器替代伊斯蘭金屬器還有很多,這些永宣時期超凡脫俗的紋飾、獨特的造型,構成特徵十分鮮明的永宣伊斯蘭風格,不但在中東等地區出現,在景德鎮考古挖掘中也大量出土……不難看出,明代初期的永宣德青花瓷器正是吸收了世界上先進的伊斯蘭文化營養,使它們在雄渾壯美之中散發著勻衡、和諧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青花瓷器中的驕子,以致清代仿明永宣青花成了一個傳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