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淺談和田玉的形成

和闐玉(和田玉)產自昆侖山——阿爾金山脈,形成於2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蝕交代白雲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對和田玉產區的遠古時代的地質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紹。按先後可劃分為如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白雲岩沉積階段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約十幾億年),在塔里木古陸南緣,也就是今天昆侖山脈北緣所在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淺海地帶,那裏有大量的碳酸鹽沉積,其中含鎂質的白雲岩為成玉的主要物質來源之一。
二、白雲岩區域變質階段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紀,塔里木運動造成全區強烈的褶皺斷裂活動,從而最終形成了塔里木大陸。在廣泛的區域變質作用中,白雲岩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岩。此後,該地區的陸塊隆起,成為我國最早露出海面的陸地之一,其上也沒有原層沉積物覆蓋。
三、白雲岩交代蝕變階段在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殼運動發生了,被稱為“華力西運動”。華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陸的南緣,古陸塊的陸緣地塊和活動帶中間地塊中有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岩漿活動,沿斷裂帶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雲石大理岩。在侵入體頂部殘留的白雲石大理岩捕擄體或舌狀體與岩澮 000005DC 侵入體和熱液接觸交代後,形成透輝石化、鎂橄欖石化和透閃石化蝕變,成為成玉的物質條件之一。
四、成玉階段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的淺成中酸性岩脈侵入到白雲石大理岩蝕變帶時,再次發生接觸交代作用,在適當的地質條件(300—350攝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壓應力)下,和闐玉最終形成。

  以上四個階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陸緣海沉積/沉積白雲岩(成玉物質來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運動,區域變質作用/白雲岩變質為白雲石大理岩(成玉物質結構改造)
C、華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動,接觸交代作用/形成白雲石大理岩蝕變帶(成玉物質基礎)
D、華力西晚期侵入體派生中酸性岩脈接觸交代作用/和闐玉形成

  和闐玉形成的特點

  與世界其他軟玉一樣,和闐玉的組成礦石為透閃石,但和闐玉有其獨特的有序分佈:靠近侵入岩一側為青玉,隨著氧化亞鐵含量的減少,依次過渡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他軟玉多呈綠色,還沒有發現能達到和闐白色軟玉級別的。
和田玉也算是海洋的產物。和田玉是一種軟玉,軟玉的礦物組成為透閃石,是一種由微晶透閃石集合體構成的單礦物岩,雜質礦物極少。如果沒有元古代和太古代海中沉積的白雲質灰岩,就不可能在元古代的構造運動中,變質成白雲質大理岩,沒有白雲質大理岩與中酸性侵入岩進行接觸蝕變,就不能形成和田玉。所以,和田玉的形成,大海有一半的功勞。

  1.和田玉礦物組分主要由3部分組成:顯微纖維狀透閃石、片狀透閃石和雜質礦物。其中顯微纖維狀透閃石又可分為隱品質部分、無定向氈狀顯微纖維鱗片、近平行的纖維束和放射狀(帚狀)纖維團等。雜質礦物主要有榍石、磷灰石和磁鐵礦等;
  2.和田玉的主要結構為變晶結構,包括毛氈狀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纖維--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纖維變晶結構、顯微片狀??隱晶質變晶結構、顯微片狀變晶結構和顯微放射狀(帚狀)變晶結構。其次還包括不常見的殘縷結構和交代冠狀結構;
  3.和田玉礦物顆粒雖具一定的定向性,但均不強烈,偶見顆粒具波狀消光現象及塑性變形。這些均表明該變質作用應力強度在礦物的彈性限度範圍之內;
4.和田玉的主要構造包括塊狀構造和片狀構造,以塊狀構造較為常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