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西夏文物---文字

西夏文創製前,黨項族所建夏州政權和唐、宋朝往來文書都使用漢文。元昊本人就通曉漢文。西夏創造文字時借鑒漢字筆畫構造,而不襲用現成的漢字,盡量避免與漢字雷同,因而使所造出的西夏字無一與漢字相同。然而它無論在造字韻原則上、在文字的結構上,乃至於具體的文字筆畫,字體形態、書寫規則方面,都未能脫出漢字的影響,以致使人乍一看到西夏字,便覺得好像是漢文。

  西夏文作為黨項族的民族文字一直延用到這個民族的消亡,中間沒有另造其他文字,不像契丹。女真那樣造出大字後又造小字,說明西夏文在使用過程中沒有發生大的困難。這也可能是西夏語同漢語一樣同屬單音節詞根語的緣故。在當時,這種語言用一個字表示一個音節的文字來記錄是比較合適的。西夏字和漢字性質的相同和形式的相近,表明了它們之間的源流關係,作為兩個民族的文字來看,也可以說是兄弟的關係。具體地說,它們之間有以下的共同特點:

  (一) 兩種文字同屬表意文字體系。在表意文字中,它們在結構、筆畫、形象上最為接近。它們都有了表音成分,所以也可以稱為音意文字。意符和音符在形式上沒有任何標誌,其位置都不固定,都具有難認、難寫、難記的特點。

  (二) 兩種文字形體近似。西夏文也像漢字一樣是方塊形,「形體方整;類八分」。它的基本筆畫也有漢字的點、橫,豎、擻、捺,拐、提等。

  (三) 有相似的文字構成方法。占西夏文總數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會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分別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

  (四) 兩種文字中的某肇形體在不同的部位上,都有筆畫變通現象。這.是兩種方塊字在創造或使用過程中,為了字形美觀、易於書寫而形成的共同現象。

  (五) 兩種文字都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楷書多用於刻印和工整的抄寫,行書、草書常用於手寫,摹書則僅見於碑額和印章。楷書方正勻稱,行書自由舒展,草書雲龍變幻,篆書屈曲蜿轉,都能和藝術融為一體。

  (六) 兩種文字都受到當時統治階級世界觀的影響。記錄黨項薛自稱的蕃字,皇帝的姓氏(嵬名)二字,構成成分都有「聖」字,以示其神聖、高貴。而記錄其他民族稱呼的字則往往以「蟲」、「草」等字合成,以示輕蔑。過去個別漢字的構成也有這方面的情況。當然這種字在兩種文字中都是個別現象。
返回列表